台灣睡眠醫學會曾調查發現,近6成民眾有失眠症狀,但會因為失眠就醫的人很少。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謙表示,國外曾研究,當失眠持續超過1個月未接受治療,1年後,有80%的患者仍持續有失眠問題,意指若未正視並積極接受失眠治療,這個症狀很難自行痊癒。而慢性失眠患者不是全都得使用藥物,有些可用心理諮商及觀念輔導改善。
失眠是一種病症,造成的原因很多,但有10%到20%是屬於沒有任何疾病如憂鬱症引發的「原發性慢性失眠」,台灣睡眠醫學會估計全台約有400萬名慢性失眠患者,其中以女性占大多數。不過,慢性失眠患者僅約1/4會求助於醫師等專業人員,因為多數人都認為失眠只是生活習慣的小問題,不需要花錢看醫生,導致持續睡不好長達10幾年、20年。李信謙醫師提醒,雖然失眠不一定需要用到藥物,但大家也不必排斥藥物治療,因為會造成濫用、依賴性的比例很低,不到5%,通常是未有專業人員指導自行用藥才會出問題。 

測一測
失眠自我評量表

以過去一個月的情況來看,若每周至少有3天的睡眠困擾,就可以做以下測試。以下8題若答「沒問題、很滿意、已足夠」,該題得0分;「略有問題、有點問題」,該題得1分;「中等程度影響、問題明顯」,該題得2分;「有嚴重問題、極度不滿意」,該題得3分。
1.入睡時間,如能否在躺床30分內入睡
2.睡眠中斷,如半夜醒來後就不易再睡著
3.過早清醒
4.總睡眠時間
5.整體睡眠品質
6.白天的美好感,如身心覺得舒暢
7.白天身心功能
8.白天嗜睡程度 

結果

若總分8分以上,表示可能已有慢性失眠,建議盡快就醫。未滿8分者,雖不急就醫,但要多注意自己的睡眠情況。 

提醒你

治療成功率 8成

根據國內外多項研究顯示,慢性失眠患者接受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的成功率,和藥物治療一樣,都高達70%至80%,甚至有患者在一開始接受治療時是藥物與非藥物同時進行,之後再停藥,認知行為治療則繼續施行,最後也發現成功率比只吃藥物要來得高。 

諮商 找失眠原因

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與專業人員溝通、諮商,調整對睡眠的認知,如有些人只是擔心失眠而失眠,或在睡前1小時做劇烈運動等錯誤助眠法,透過專業協助,可找到自己引發失眠的問題。如果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失眠,如糖尿病、高血壓、憂鬱症、焦慮症等,應針對疾病先做治療再解決失眠。 

助憂鬱患者就醫

李信謙醫師另外提到,許多憂鬱症、焦慮症患者併有失眠情況,但到門診時卻說:「我哪有憂鬱症,我是失眠來看診的,都是因為心情很不好才會失眠呀!」類似這些對精神方面的疾病病識感不高的患者,其實親友也可透過看「失眠門診」的方式協助患者就醫,減少他排斥就醫的可能性。 

需用藥

3情況 考慮用藥

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長杭良文表示,評估患者是否需用安眠藥有以下3個主要考量,同時符合時才建議用藥,但須在醫師指導下依照劑量服用才有效,且不應自行停藥,通常需連續使用6到8周或更久。
1.失眠影響到白天的生活功能
2.對睡眠的需求有即刻性,需立即解決失眠問題
3.生活作息沒有可調整性,例如已經是輪班工作者,也無法辭職 

配合醫師 可減藥

助眠藥有很多種,但真正的安眠藥劑量若能發揮效果是固定的,較少出現成癮而愈吃愈多才能入睡,且若能與醫師密切配合減藥計畫,通常經幾周治療後,安眠藥顆數可降到原來服用量的一半以下。 

醫師說

失眠可以被治好

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長 杭良文
慢性失眠患者之所以睡不著,多半與經濟壓力、工作壓力、家庭壓力和健康問題有關,所以失眠是一種可被治療的症狀,鼓勵大家找專業人員協助解決。 

有多種藥物搭配

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 李信謙
安眠藥是需要時才使用的輔助治療法,現在也有低劑量長效型藥劑,失眠者可多與醫師討論用藥方法,定期追蹤做用藥調整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馨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