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勞  

過勞易傷體致病

古代名醫華佗曾說過:「人體常欲勞動,但不當使極耳。」

看過《三國演義》的人,是否還記得其中有這樣一個情節:司馬懿從蜀使那裡打聽到諸葛亮早起晚睡、事必躬親、吃飯很少等一係列有關生活起居的情況後,斷言這位丞相活不長了,結果不出他所料,不久諸葛亮便與世長辭,卒年才54歲。司馬懿就是根據諸葛亮長期不注意起居調攝、費神太過、營養不足,勢必損害健康,縮短壽命,做出的預言。

還有人做過有一個有趣的實驗:給疲勞和未疲勞的猴子同時注射等量病菌,結果疲勞的猴子被感染得病,未疲勞的猴子卻安然無恙。這表明疲勞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,印證了中醫學關於「勞倦致病」的理論。

因此我們要「小勞」,但切勿「過勞」。勞力過度易耗傷氣血,輕則倦怠乏力,少氣懶言,精神疲憊,肌肉消瘦;重則筋骨、肌肉勞傷,引起腰痛、關節疼痛等。《素問舉痛論》說:「勞則氣耗」、「勞則喘息汗出」。因此任何體力勞動都不可太久,要量力而行,應「坐不欲至倦,行不欲至勞」。過久則超越了人體所能承受的限度,會對形體造成損傷。特別是饑飽勞作,強力勞作,更是傷人致病的重要因素。

過勞,不但指體力勞動,還包括腦力勞動。提倡科學用腦,就是要求人們在勤於用腦的同時,還要善於用腦,注重對腦的保養,防止疲勞作業。當用腦時間過長,感到精神疲憊時,要適當休息,或通過體育鍛鍊、文化娛樂等方式來調節身心,恢復精力。

現代醫學認為,當腦力勞動過分緊張或持續過久後,大腦皮層及神經係統一部分就從興奮轉入抑制,出現思維不敏捷,反應遲鈍,注意力不集中,記憶力下降,工作能力降低。此時若沒有及時休息調整,強制性地繼續工作下去,就要引起過度疲勞。長期的過勞使神經細胞的負荷超過了生理功能的界限,興奮與抑制過程就失去平衡,產生神經衰弱等病變。

過逸也不利於養生

現代社會,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變,人們的體力勞動日趨減少,強度也大大降低,「四體不勤,五穀不分」正由一句笑談變得越來越普遍。但是大家別忘了,過勞易傷人,過度安逸同樣可以致病。貪逸無度,不進行適當的體力或腦力勞動,不參加體育鍛鍊,易使氣血運行不暢,脾胃功能減弱,精神不振,體質衰退,機體各係統、器官的功能降低,免疫力下降,使種種疾病纏身。人們把一些體態肥胖、四肢疲軟,易患糖尿病、冠心病等疾病的人,稱為「現代閒逸病」患者。消除這種富貴病的方法就是「勤」,不可忽視勞動的健身作用,要勤於參加各種生產勞動或體育鍛鍊,以達到養生、健體的目的。

所以要掌握好勞作與休息、動與靜的度,求「小勞」避「大疲」,才能健康長壽。原文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致病 下降 過勞
    全站熱搜

    馨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